“所有的食物都源于自然的馈赠”| 陈彧君装置作品《食物的起源》于有空间展出
形态随机的龙眼树干,闽南地区祭祀或是过年吃的米糕堆砌模型,来自家乡母亲河木兰溪河畔的鹅卵石堆,各色的家用瓷器盘子以及在长达9米的木板上勾画出的巨树——都是构成艺术家陈彧君大型绘画装置作品《食物的起源》中的基本视觉元素。目前,这件由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创始人杨锋先生收藏的陈彧君重要作品正在基金会有空间展出。
对于艺术家陈彧君而言,这是一次特殊的创作经历,是他在2017年“故土不乡愁”个展空间的一次现场创作尝试。“创作开始之前,它是一个模糊的构想,一旦面对一个具体的空间,脑子里模糊的东西会随着一个个即兴的视觉符号和笔触,形成一个由绘画逻辑构造的精神世界里,而它可能恰恰是你潜意识里所要表达的最真实的想法,这是现场创作最具魅力的地方。”在艺术家内心,一直有反思当下都市创造力背后的自然价值问题,正如他所言:我们不要过度夸大自己劳动的价值,今天我们所享用的食物源头,一定离不开自然馈赠的部分。
作品中这棵倒下的树,它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生态庇护所或能量供给点,即使它倒下,变成一棵枯树,它也滋养了其身边的其他生物,并激发出它们更为旺盛的生命力。这本身就成为了一个自然系统的印证,也是一个文明系统所要深思的问题。这种具有形式感的隐喻不止于此:木板上的石头、木头及瓷器盘子,变成了替代物,代表着自然里面的各类食物;堆在最高处庆典或祭祀时食用的米糕,透露出具有共同意志的宗教仪式感;自然形态的桂圆树枝随机摆放,在同空间中不同的人与物对峙中激活了它自身的活性,变成一种有灵魂的物态,延续着它原有的生命和尊严。这一切或许就是艺术家心中所感知的一种生命体系——不分人与物、你与我的原初世界。
艺术家陈彧君出生于福建莆田的一个侨乡,当地浓厚的宗教传统和家庭氛围,给日后的艺术家创作增添了不少地域化的神秘色彩。艺术家借由经验入手,把私人化的记忆、情感和宗教性的符号元素相互编织,创造出一个极具个人特色的自我世界。“我们都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如果你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你就可以去任何地方。”这句来自艺术家内心的表白,恰恰指向了他创作中最本真的原始力量。
展览持续到明年三月初,欢迎大家前来参观。
关于艺术家
陈彧君(1976年出生于福建莆田),199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并留校任教。1999年至2014年先后在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及油画系任教,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陈彧君的创作致力于展现内在自我与外部影响之间的冲突。他试图检视当代亚洲国家中的个体在全球化和其日益形成的文化立场下,必须面对的支离破碎、持续变化的身份问题。其最广为人知的作品是始于2010年的《临时家庭》系列。陈彧君的作品在北京、上海、洛杉矶等地美术馆、画廊广泛展出,并被国内外多个艺术机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