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 TANC:正在兴起的粤港澳大湾区,艺术以何种方式“共生”
Repost

艺术新闻中文版报道(撰文/刘菂)

2017年6月20日,首届粤港澳大湾区论坛在香港举办,论坛由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主办,腾讯公司承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最早的倡议者之一,腾讯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在论坛上提出“重点发展科技”、“鼓励创新氛围”、“粤港澳三地政府建立常态的协调机制”三项建议,力图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中国硅谷”的摇篮,成为继美国纽约都会区、美国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都市圈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

▲ 粤港澳大湾区,图片来源:咚咚地产头条

从过去的“珠三角”到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地区的艺术生态在多元的环境中经历过别样的发展历程,如今又将在区域互动增强、科技与文化创新加速的背景下实现全新的塑形

►发自珠三角的艺术快车

此前的珠三角当代艺术圈,广州势力发展迅猛,香港方面主要给予关注和扶持。实际上,香港本地的当代艺术家虽然有个别跻身世界级展览,如首次代表香港参加2001年威尼斯双年展的梁志和和黄智恒,但多数立足于香港本地小圈子,或移民海外,并未有多少和广州方面的直接互动和合作。2005年,香港作家陈冠中在“交易场域”研讨会上提出“粤港澳创意文化共同体”的想法。虽然这个想法目前还没有实现,但正好与今日“大湾区”的规划不谋而合。

▲ 博尔赫斯书店,图片来源:sohu

由于地缘关系,自1980年代以来,外国书籍和流行文化就通过香港大量涌进广东。香港亚洲艺术文献库编导的纪录片《萨特与邓丽君:1980年代的广东当代艺术》,就回顾了当年的文化热、读书热,这也部分解释了为什么陈侗所创办的博尔赫斯书店能在艺术界影响深远。

当年中国当代艺术被海外所熟知的还基本停留在北方艺术圈的政治波普和玩世现实主义。而广东省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政治历史的包袱最小,其艺术所反映的生态自然大不同,代表着正在变革中的城市里的某种自由

▲ M+博物馆“广东快车”展览现场,图片来源:M+博物馆

2017年5月,香港西九文化区M+视觉文化博物馆选择在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重新呈现”广东快车:珠江三角洲的艺术” (”广东快车”)展览。原展览展出了自20世纪末以来活跃于珠三角地区的艺术家和非牟利文化机构的作品,着重反映珠三角地区的日常生活、其充满活力与概念独特的当代艺术实践,与早前那些侧重于现实主义,具象风格和政治可读性的中国当代艺术生产形成鲜明对照,带出当代艺术实践对珠三角文化风貌上的影响,被公认为展示该区域艺术创作的重要里程碑。

►艺术大湾区的互补机制

如果说过去的“珠三角”是描述面向港澳的广东中南部城市群的一个现象,现今的“大湾区”则是一个粤港澳一体的复合空间。在2017年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期间,深圳与广州的四家机构就曾共同发起“广东艺术行”的访问行程。而今年,参与行程的机构扩展已经扩张到八家,分别是“镜花园 ”、“广东时代美术馆”、“录像局”、“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设计互联”、“华·美术馆”、“OCAT深圳馆”和“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 录像局,图片来源:M+博物馆

显然这是一项针对香港巴塞尔艺术展期间观众的一项服务。作为大湾区最发达的城市,香港本身的开放程度与国际化可令大湾区的艺术生态受益,并在空间、艺术家资源等短板上和大湾区其他地区互补。到访大湾区的国际艺术家通常也会选择先飞抵香港再转换其他交通工具进入内地,这就为共享艺术家资源提供了可能。

同时,和香港的大部分行业一样,香港艺术行业的从业者也有着相当的外语水平或是海外教育背景。这令香港在接待外国艺术家或藏家方面基本消除了语言障碍。再加上香港的法律系统和艺术品免税制度,香港得已充分发挥其国际中转站的作用,吸引巴塞尔艺术展在此落地,今年包括杰夫·昆斯、沃尔夫冈·提尔曼斯在内的一线艺术家都亲临现场,为大湾区的艺术机构与空间带来意想不到的观众。

▲ 奥马尔 · 法斯特(Omer Fast),图片来源:广东时代美术馆

实际上,为了同步吸引这批观众,三月的大湾区,艺术机构纷纷加入到这场艺术盛事中。作为广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非营利性艺术机构,这个三月,时代美术馆呈现了艺术家奥马·法斯特在大中华地区的首次个展“看不见的手”;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的“阿波斯托洛斯·乔治亚:情景”展出艺术家超过30件,创作时间从1970年代至今的作品;于1996年香港成立的Para Site艺术空间3月呈现的“一兽、一神、一线”,思考代表南亚及东南亚原住民社群背后的经济与道德问题;此外还有K11艺术基金会的“Emerald City”联展、香港艺术中心的“肖恩·斯库利:站在世界的边缘”等不同类型的展览。

▲ 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图片来源:Fy Foundation

但其实,虽然香港的艺术商业世界很繁荣,其非营利当代艺术空间生存却不易。相比之下,内地运营成本也相对低,香港的艺术界人士不乏来内地设立独立空间者。如亚洲艺术文献库的资深研究员翁子健就在广州建立了“观察社”,自2009年运行至今。也有反向操作者,如深圳藏家杨锋建立的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2015年注册在香港,而两个实体空间在深圳,这便是结合了香港的法律制度优势与深圳的空间优势。

▲ 武汉K11艺术村,图片来源:K11 Art Foundation

艺术家资源方面,香港画廊定期北上寻找或资深或新锐的艺术家,再推向海外藏家,早就不是新鲜事。因为香港本地除了几所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系,缺乏有影响力的专业艺术院校。香港K11甚至在武汉建立艺术家村,方便发掘艺术新人。而广州美术学院做为全国知名美院之一,可以近水楼台为大湾区输送人才。

▲ 深圳设计互联,图片来源:Design Society

在真正意义上的大湾区共享合作方面,设计领域比当代艺术领域还要走前一步。早在2005年,第一届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由深圳一方创办,2007年地缘紧邻的香港受邀加入,展览演变为双城互动举办,香港方面的参与始终是一个令该双年展区别于其他大型展览的特色之处。深圳蛇口2017年开张的设计互联,也和香港M+的建筑与设计策展团队有着紧密的联系。虽然理论上两者存在竞争关系,但更多的是信息共享与合作。M+的设计研究资助计划,就明确的把研究课题范围限定在珠三角区域,历年的获奖者也很好地反映了粤港澳之间的平衡。深圳的微信、华强北等科技产业的产物不仅是英国老牌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V&A)深圳团队的关注对象,也是香港M+的收藏与研究对象。

►香港的“亚洲感”

香港还有可供大湾区借鉴的特色,就是“亚洲感”。当西方艺术家策展人来到广州或深圳交流时,他们所预设的也许是在和中国方面交流,这是因为中国自身的主体性非常明确,不可辩驳。中国自清末以来就一直存在着一种“中国与西方”的二元语境,在学界和文化界都可算是根深蒂固。而香港历史身份的复杂性使得它具有了一副流动的、模糊的泛亚洲面孔。

▲ “Nilima Sheikh个展”海报,图片来源:亚洲艺术文献库

利用此地缘优势,亚洲艺术文献库近年来研究部四分之三的人员都把重心移到了东南亚、南亚当代艺术上。其3月开幕的“Nilima Sheikh个展”,着重关注这位驻印度巴罗达的艺术家,五十多年来对亚洲的传统、历史渊源、国族身份和世界主义等问题的反思。

▲ M+ Pavilion,图片来源:M+ Pavilion

M+也提出了“立足亚洲的国际化”的口号。香港巴塞尔就是一个绝佳的窗口,如泰国新晋艺术家Korakrit Arunanondchai策展的首届曼谷影像三年展把开幕前酒会放在此时的香港举行,日本的东亚艺术研究机构Scene/Asia的2017年年度研讨会也在此时的香港。

▲ 希尔艺术基金会(The Hill Art Foundation)主席J. Tomilson Hill,图片来源:纽约时报

这都是香港艺术生态多样性的来源,也吸引了更多国际性交流再此开展。比如此次“私人博物馆会议”就选择在香港召开,将于2018年9月于纽约开幕的希尔艺术基金会(The Hill Art Foundation)主席J. Tomilson Hill出席了该会议,同时他关于克里斯托弗·沃尔(Christopher Wool)的个人收藏展“克里斯托弗·沃尔·希尔艺术藏品精选作品”也同期在中环H Queen’s展出。

▲ 广州时代美术馆,图片来源:arshake.com

在这方面,广州艺术界开始探索多元文化的方向,如活跃在广州和香港两地的艺术家黄小鹏近年主持的广州“中·非CHINAFRICA”项目,主要关注广州小北的非洲黑人社区。如果香港代表的是“高端全球化”的话,广州的非洲社区代表的就是“低端全球化”。同时还有广州时代美术馆的“一路向南”项目,考察中国的南方和全球南方——包括非洲、拉美以及东南亚的联结可能。作为“一路向南”的延伸,香港奥沙艺术基金于3月25日开幕的“太阳告诉我们历史不是一切”将再次审视亚洲艺术的制作与其他地域之间的联系。

▲ 广州黄边站,图片来源:sohu

当然,大湾区艺术从业者的“民间”交流也不可忽视。广州黄边站的工作人员和研究员与香港油麻地地区的文化机构一直有着互动和合作,无论是出版物在香港独立书店上架,还是组团来香港饮茶看展,交流共享是以朋友之名在彼此之间展开。未来香港艺术家把工作室设在珠海,来香港参加展览活动也不是没有可能。 

虽然曾经背负“文化沙漠”的称号,但如今的大湾区已经慢慢成为一个艺术聚集地。香港的快餐文化、广州的市井文化和深圳速度看上去都与艺术的发生背道而驰,但当代艺术本质上的多样性和包容性给予了大湾区大施拳脚的机会。未来的大湾区,正如香港作家陈冠中在2017年M+论坛上发言所说,不是“融合”,而是“共生”,互利共赢,共同进化。

►2018广东艺术行回顾

▲广东艺术行2018 x 镜花园

▲广东艺术行2018 x 广东时代美术馆

▲广东艺术行2018 x 录像局

▲广东艺术行2018 x “阿波斯托洛斯 乔治亚:情景”导赏现场

▲广东艺术行2018 x 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

▲广东艺术行2018 x 设计互联

▲广东艺术行2018 x 华·美术馆

▲广东艺术行2018 x OCAT深圳馆

▲广东艺术行2018 x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