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 PHOTO查看作品

所见非所得:一个关于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的展览

杨锋艺术与教育基金会(以下简称:杨锋基金会)年度展立足于基金会藏品和收藏概念本身。今年基金会年度展览的策展方式有别于以往,不仅着力于对藏品的选择,更试图通过作品与不同艺术家和观众的邂逅来对藏品进行“重塑”,从而激发对收藏的本质和内容的新解读和新思考。

       本次年度展览聚焦不断变化的收藏行为本质,探讨私人力量逐渐渗入公共领域后产生的新变化。展览向人们提出一系列问题:在今天,收藏意味着什么?收藏希望铭记的是怎样的历史?当艺术家和策展人利用这一“发展中的文献”作为探究的主体,会发生些什么?

       就多元收藏手段及其在本土和全球语境中的意义展开研究,这在私人艺术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中国无疑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机构纷纷将自己定位成博物馆,以此彰显体量和重要性。作为对这一大环境的回应,展览向今天的收藏概念提出质疑:收藏的重要性是否可以从白盒子博物馆之外、更广泛的机构概念中来理解?这些空间的核心实践包括收藏、保存和展示艺术文化,而其背后根深蒂固的拿来主义式做派并未给予各种不同的具体语境以尊重和认识。正是对上述问题的思考催生了本次展览的诞生。如果我们以批判的态度参与到上述现象中,能够挖掘出或建立起自身与作品之间怎样的新关系呢?

       参与本次展览的三位艺术家本身都已有作品为杨锋基金会所收藏,受策展人之邀,他们担任起“主人”的角色,与策展人一同以基金会藏品为大背景发展出一个全新的展览。以杨锋基金会所收藏的三人的作品为起点,三位艺术家将各自创作一组全新的作品,并将基金会收藏的其他作品也融入他们的新创作中。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将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展示展览本身与收藏之间的新的关联性。

       展览也致力于进一步探索语境的概念,覆盖两个区域—展厅和公司办公空间,将展览与企业环境相结合。艺术家和策展人试图搭建不同的舞台,让观众能够邂逅不同的作品,并徜徉在不同的空间内,进一步模糊私人、公共和企业之间的界限。艺术家也会在不同的空间里开展创作——包括前台、茶水间和办公室等——刻意混淆展览惯例的神圣性和日常生活看似平淡的庸常性。